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教育之初心 ——外国语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纪录片《教育家精神》
日期:2024-09-12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浏览量:0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于近日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推出的纪录片《教育家精神》。此次观影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师道文化和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纪录片《教育家精神》共六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生动讲述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师马景武、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观影结束后,学院教师围绕纪录片中展示的教育家精神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观后感和心得体会,并探讨如何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工作。

学院院长  秦中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一生一世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在七十余载的教育和研究生涯中,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传薪者,她用热爱、执着、坚守诠释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外语教师,我们应以先生为榜样,守初心、担使命,既潜心教学,也刻苦研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国际传播贡献一己之力。

学院党总支书记  彭奕奕

《国家记忆》栏目中的《教育家精神——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篇章,回顾讲述了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等六位杰出教育家的非凡教育征程。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以超凡的胆识与睿智,在各自的教育领地内深耕不辍,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他们不仅引领了办学理念的革新,更勇于开拓,创立新兴学科,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兴盛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作为他们的后辈以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并决心以他们为楷模,将他们所秉持的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不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  陈琳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十届教师节之时,我观看了央视与教育部联袂打造的六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此片既致敬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又颂扬了教育领域的无私奉献者,令我感慨万千。

张桂梅、陈立群、钟扬、李保国、朱敏才夫妇及支月英等教师,以乐教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彰显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教育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深远意义。我深知,教育乃爱心、耐心与奉献并重的伟大事业。作为教师,我将传承前辈精神,不仅传授知识,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爱心育人,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公共外语教研室主任  邹立

在第40个教师节之际观看《教育家精神》纪录片,我深受震撼与启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纪录片中展现的不仅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成就,更是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爱与责任。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识到应积极倡导并践行教育家精神,将这份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研室工作中。我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带领团队致力于营造创新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家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生根发芽。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英语专业青年教师  胡方圆

观看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心灵深受震撼。从陶行知到张桂梅,教育先驱们以智慧与奉献,照亮了教育之路。他们的事迹激励我,铭记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启智润心,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英语综合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为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奠基,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奠基。

大学英语教师  冉臣

纪录片《教育家精神》以其丰富的历史视角,展现了中国教育家的卓越贡献、师道精神、感人故事。纪录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深受启发。我将致力于把中华传统师道精神融入到今后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关注学生成长,激励学生探索语言的魅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这些教育家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的致敬,更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

此次观影不仅是一次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传承,更是一次对全体教师职业素养和使命担当的深刻洗礼。学院将以此次观影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收藏本页